(通讯员:文苑)2019年4月15日至4月21日,星空(中国)第六周博士学术报告顺利举行。来自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为同学们带来了精彩的报告,星空(中国)各年级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积极到场聆听。下面是博士报告的简要内容:
2019年4月17日,第81场博士学术报告以《现代西北游记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为题,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荀羽琨主讲。她从救亡图存与西北游记的发生、西北地景书写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和游记文学的现代转型三个方面对西北游记与民族国家的建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此次报告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对听众有所启发。
第82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歌剧<白毛女>与讲故事的人》为题,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王鑫主讲。她从集体经验与创作形式、“实用关怀”与文本意涵、艺术“光晕”与感知距离等角度分析了歌剧《白毛女》的创作与传播。她提出“白毛女”的故事是在口口相传集体创作中汲取了养分,成为具有变异性的文艺作品。基于它的主题思想和时代社会的价值,歌剧《白毛女》成为延安戏剧创作实践中具有影响力的作品。
第83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新的人民文艺”的另一种想像和探索——汪曾祺十七年时期(1949-1966)小说创作论》为题,由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张延国主讲。他首先对汪曾褀十七年时期小说研究做了反思,然后依旧汪曾祺十七年时期创作的三个阶段:1950年代初到“百花时代”之前的创作、“百花时代”到“反右”期间的创作和1960年代初的小说创作来谈论了“新的人民文艺”的提出与汪曾褀自己的探索,从而分析出汪曾祺对“新的人民文艺”的理解和思考。最后他还对汪曾祺1960年代小说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新时期的汪曾祺遮蔽了十七年时期的汪曾祺的意义和光芒,十七年时期的汪曾祺具有其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2019年4月19日,第84场博士学术报告以《鲁僖公复礼与<鲁颂>之形成》为题,由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劲峰主讲。张劲峰首先从鲁颂中的“新作南门”与鲁僖公复礼的关系讲起,通过对《诗经·大雅》《礼记·王制》《左传》等材料中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得出南门实际上是鲁国行礼必经之路,揭示了实际上是鲁僖公为了复礼而“新作南门”。接着,他从历史动因角度分析鲁之争霸与僖公复礼的原因。鲁国作为周公的封地,其礼乐实力是相当强的,为了在争霸中有一席之地,鲁国开始加强对礼乐制度的重视,这也就是鲁颂创作的原因之一。报告内容丰富,阐释详细充分,拓展了同学们的研究视野。
2019年4月20日,第85场博士学术报告以《蒙古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跃平主讲。王跃平的报告主要分为五部分,即调查背景、目的及意义;调查内容、方法及过程;调查结果、分析及讨论;问题对策及建议;结语。王跃平以在内蒙古四所学校调研的数据为基础,首先分析了蒙古族学生对汉语、蒙古语、英语的语言态度、语言能力以及语言使用情况,然后探讨了本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最后根据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对策。
第86场博士学术报告以《甘肃卓尼土族语言使用状况及其形成原因研究》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刘志刚主讲。刘志刚首先对卓尼土族生存的语言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他们生活在一个多语和多言环境中,土、藏、汉三种语言在该地区同时存在。接着,他分析了卓尼土族的语言习得情况,并认为卓尼土族的语言习得受父亲影响较大。然后对卓尼土族同兄弟姐妹使用语言的情况、在工作学习使用语言的情况、在与陌生人交流使用语言的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和了解,分析卓尼土族的语言使用状况。最后,刘志刚对卓尼土族语言使用现状、演变规律和原因进行了详细探析。
第87场博士学术报告以《语言规划对西安城市发展的意义》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王勤主讲。在报告中,王勤首先讲述了研究的缘起,并分析了西安城市发展的背景。接着,探析了语言规划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随后王勤列举了近几年西安的语言环境和成就。最后,王勤详细地讲述了自己对城市语言规划的认识,以及对公共语言服务的认识。王勤认为,国际化语言环境不等于外语环境,不等于英语环境;公共语言服务不等于翻译服务,不等于为外国人提供语言服务。
第88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经济功能》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郭玉梅主讲。郭玉梅的报告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即网络语言的概念、网络语言经济功能的呈现形式、网络语言经济功能的实现途径、网络语言经济功能的双重社会效应、总结。郭玉梅认为网络语言经济功能的呈现形式主要有三种,即网络语言在经济活动中的经济成本、经济效用、经济效益,新媒体是网络语言的主要传播途径。此外,她还认为网络语言经济功能既具有积极的社会效应,还具有消极的社会效应。
第89场博士学术报告以《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农民工称谓的嬗变》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张军主讲。张军的报告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农民工称谓的演化历程、农民工称谓的演化特点、促使农民工称谓演化的政策因素。在第一部分中,张军以“盲流”、“打工仔(妹)”两个词为例,探索农民工称谓的演化历程。在第二部分中,张军认为农民工称谓的演化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多样化、阶段性,二是渐进性、并存性,三是去贬性。最后,作者认为基于城乡二元分割户籍制度的农民工政策的变迁对于农民工称谓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
第90场博士学术报告以《“民族团结”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为题,由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葛爱华主讲。葛爱华的报告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即理论背景、研究现状、“民族团结”平面公益广告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民族团结”平面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基础。首先,作者对隐喻和多模态隐喻进行了详解的讲解,然后讲述了平面公益广告中多模态隐喻的研究现状。接着,作者选取具体的广告图片对多模态隐喻进行分析。最后,作者从体验认知、文化认知两个方面分析了“民族团结”平面公益广告中蕴含的多模态隐喻的认知基础。
20日的博士学术报告邀请了星空(中国)的杜敏教授进行点评,杜敏老师从选题角度、选题意义等方面对各位博士研究生的论文给与了意见及建议,使在座的同学都受益良多。
附:第七周博士报告时间
时间 |
地点 |
专业 |
报告人 |
题目 |
4月22日(周一) 下午2:30 |
文渊楼1319 |
中国古典文献学 |
王璐 |
《<史记索隐>研究回顾》 |
高文智 |
《蜀刻本<韩愈集>研究》 |
4月24日(周三) 下午2:30 |
文渊楼1319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
石燕 |
《身体的“逃逸线”之旅:论<西游记>的群魔变形故事》 |
张文琪 |
《“风景”与李睿珺电影中的西部乡村真实呈现》 |
4月26日(周五) 下午2:30 |
文渊楼1405 |
中国古代文学 |
赵莎莎 |
《历史剧编写中的当下与人性》 |
李亚丽 |
《略论北宋名儒李復及其文学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