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登录 古典诗词

学院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星空(中国)成功举办“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系列讲座”第二讲
更新时间:2021-12-06 15:15:06

(通讯员:李书安)北京时间2021年12月2日晚20时至22时,星空(中国)“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系列讲座”第二讲于ZOOM视频会议平台成功举办。美国马萨诸塞大学语言文学文化系副教授张恩华作了主题为“批判的整体性:《武训传》及其批判”的线上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胜振主持,星空(中国)裴亚莉教授担任与谈人。

(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胜振主持)

 张恩华教授首先就《武训传》批判运动的发生提出问题:在历史中长期位于“道德制高点”的“准圣人”武训何以成为被批判的焦点?电影《武训传》在创作过程中尽力适应新中国的文化语境,但为何仍未脱离被批判的命运?梳理学界现有解释之后,张恩华教授指出:应当采用返回历史的方法,在武训形象的生成流变中发现武训被赋予的价值观念,进而探究电影《武训传》隐含的意识元素在新中国价值范式中的异质性。

 在简要介绍《武训传》及其相关事件的历史背景之后,张恩华教授通过梳理武训的生平事迹及其被典范化的过程,揭示了武训形象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变。她认为,在清代,武训的典范化过程经历了一次从物质到道德的逻辑转化:各级政府对武训行乞兴学这一“义举”的表彰,体现出物质在知识生产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此之后,武训被赋予种种传统美德甚至被“重命名”的过程,使得武训进一步被塑造为儒家道德的典范。在民国时期,武训形象代表的价值观念又伴随具体的历史语境,经历了由儒家道德到民主主义、人文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转变。

 在结论部分,张恩华教授对学界先前的研究结论提出商榷意见,同时指出了《武训传》受到批判的根本原因:武训作为被旧政权认可的形象,其代表的价值观念与新中国的主导价值观念之间存在根本上的分歧;《武训传》作为一部艺术化的电影,即使努力贴近新的创作语境,也未能满足新中国电影批评范式的期待和“整体电影”新模式的要求。张教授同时认为,武训为之奉献的知识生产体系实质上强化了阶级差异,他所做出的“贡献”无疑要受到新中国知识生产体系的质疑和拒斥;在武训形象被塑造和批判的历史当中也存在着一以贯之的“整体性”倾向。

 在与谈环节,与谈人裴亚莉教授作出了精彩的评述与回应。裴亚莉教授认为,电影《武训传》在整体上未能传递出“新”的气质。创作者对“新”要求的趋近,使得电影内部的叙事出现了断裂和间离;主创者对角色艺术化塑造的执著也难以与当时居于主导地位的电影审美体系达成一致。相比《武训传》,《宋景诗》更能够体现新中国艺术创作所要求的“整体性”特征。

(裴亚莉教授与谈)

快速导航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