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徐鸿雁)2022年3月26日上午9点至11点,星空(中国)以“交流·发展”为主题的系列学术讲座第一讲“基层传播的经验”于云端顺利举办,精彩的讨论持续了两个小时,近三百名听众在线参与。讲座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员张慧瑜主讲,星空(中国)赵文老师主持,霍炬老师评议。
讲座伊始,主持人赵文老师隆重介绍了张慧瑜老师。他是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还是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合作导师。长期从事影视文化基层传播和新闻社会史研究,不仅在学术上长期耕耘,在实践方面成果也非常突出;出版的专著有“魅影系列”、《当代中国的文化想象与社会重构》等。
(主讲人:张慧瑜)
张慧瑜老师指出,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他这四五年尝试做的一个学术的转型。他从五个方面具体展开:首先就讲座核心关键词“基层传播”进行解释,即是用来描述在20世纪中国历史当中出现的新闻传播的实践,并对“基层”、“底层”、“社区”三个概念进行详细区分。他认为,“基层传播”指的是发生在一层空间里的一种传播行为,或是一种文化建设,或是一种宣传活动。在基层进行的文化宣传和文化建设,是20世纪中国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经验。接下来,他针对“基层”探讨了几个问题。第一,为什么在基层会有这么充沛的宣传活动?第二是如何将传播下沉到基层,如何在基层中组织和整合起来?第三是基层即便经历了三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为什么依然可以实现一种组织化的状态?他指出,基层传播建设中的文宣活动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行政式的命令,而是一种多次反复的说服,借助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文化教育等活动,把群众变成一个现代的理性化主体,这是基层活动丰富的重要原因。
在介绍完核心概念之后,张老师重点从宣传角度理解延安“讲话”和《解放日报》改版。他指出,延安“讲话”与《解放日报》分别属于文学领域与新闻和传播学领域,但不能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出发,应该从宣传视角来理解文学,二者是密切联系的。接下来他谈到了整风运动中“延安文艺讲话”和《解放日报》改版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两者该如何放在一起研究。张老师解释道,这两场整风运动的意义主要从以下两个角度来体现:一是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现代媒介的改造,二是对知识分子、文艺工作者的改造,双重改造对基层传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对文学媒介的改造,先是创作主体的改变,作家要下基层体验生活、深入生活;继而是创作内容的改变,工农兵文学兴起,现实主义创作的重点是要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传播媒介的改造,是建立平台化党报;黑板报、群众大会等基层化传播媒体都是政治民主的体现,是主体化、社会化塑造的媒介。
讲座最后,张老师提到了基层传播活动主体的重要性,即与延安“讲话”和《解放日报》改版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提到 “逆向流动的主体”——逆向流动的知识分子,从城市向乡村,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中国经验。正是通过逆向流动的知识分子的双重改造,才使得知识、文化可以下沉到农村。此外,逆向知识分子也参与到基层建设中,完成了基层社会治理。在这个过程中,群众也得到了改造,群众从一个落后愚昧的状态变成一个高度理性化的自主的社会主体,这正是20世纪中国完成现代化的一种经验。
主持人赵文老师总结到,张老师借延安“讲话”和《解放日报》改版,探讨了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文化宣传工作的历史性革新,革新也延续到了今日。如同习总书记讲到的,要加快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的建构,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特别是在今天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战略的传播体系。无论对中文还是新闻方面的研究者,这种历史经验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最后由霍炬老师进行点评。他指出,中文系师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么把知识经典化,要么把历史静态化,历史文献和档案等研究材料只具有发表论文的价值,它的实践价值是需要不断地分析和理解的。他认为,讲座中最重要也是非常启发人和感动人的地方在于:每个人都是基层的一份子,是积极主动的基层一份子,作为国家基层的一份子,大家时刻都在发挥着自己的作用!